端午假期前,沪指连跌三日失守3200点,北向资金也表现出观望姿态,三个交易日小幅净流出6.41亿元。
但从年初至今整体情况来看, 截至6月21日,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金额已达1918.06亿元,而2022年全年北向资金仅净买入900亿元。
(相关资料图)
其实,从多家外资机构近期发布的观点来看,经历前期的回调后,外资机构认为中国股市的前景仍具吸引力,当前水平的下行空间相当有限。高盛更是判断现在或许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战术加仓时点。
宏观增长势头改善
2023年以来,美联储加息仍在继续,流动性在不断收缩,资产负债表有恶化的趋势。而在中国,外资看到了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6月21日,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表示,政府需要出台更多短期宽松措施来重塑信心,以支撑复苏势头。货币政策方面,瑞银认为中国人民银行继本月降息之后,还会下调两次MLF(第三和第四季度各一次)利率,总计20个基点;今年底前还会降准1-2次,每次25-50个基点。这与2022年的宽松力度大致相符。同时,瑞银认为,政府更可能在财政方面发力,通过增加基建投资(利用政策性银行工具、加快地方债发行等)以及提振消费(提供定向补贴和支持汽车行业发展)来稳增长。
根据美国经济可能避免衰退的基线假设,高盛的经济学家在6月19日的一份英文报告中认为,中国增长的周期性应在2023年下半年得到支撑,主要是服务业产出缺口进一步缩小,制造业库存动态改善,以及房地产市场对GDP的拖累减弱。
高盛指出,中国公司第二季度的盈利有望增长23%,并且在连续12个月下调每股收益后,持续向上修正每股收益,“即使考虑到不均衡复苏和GDP增长修正的潜在影响,我们对2023年盈利增长14%的假设感到满意,并认为利润的实现仍将是我们对中国股市12个月上涨预期7%的关键推动力。”
“我们对中国未来投资前景的判断是,中国与海外成熟经济体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富达国际指出,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在中国,目前来看通胀还不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对国内的宏观刺激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富达国际进一步表示,释放消费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是就业状况的改善,已经看到了一些因素在改善。如果就业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那么消费者的情绪有望提高,最终或将体现在上市公司的企业盈利上。
现在是战术加仓时点
高盛在研报中指出,今年影响中国股市的五大上行催化剂是:宏观增长势头持续改善、企业中期业绩盈利改善、政策宽松、地缘政治压力缓和、潜在的打破投资者负面信心的因素。
该机构表示,目前看来,上述5大因素中,有一些正在落地,结合较低的估值,以及快钱投资者仓位的降低,目前中国股市的战术交易窗口再次打开。当前水平的下行空间相当有限,现在或许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战术加仓时点。
瑞银认为,在悲观情绪接近高峰、估值(市盈率约为9.2倍)接近去年10月时的低点、二季报公布前盈利增长持续改善的背景下,中国股市的前景仍具吸引力。
“我们维持对中国股市到年底有中双位数上行空间的预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认为增加更具防御性的资产类别有助于在波动市况下稳定投资表现。”瑞银指出。
在高盛的观点中,市场技术因素和投资者仓位/情绪将成为A股市场短期表现的更主要驱动因素。
“国际投资者的配置情况继续传递出喜忧参半的信息:专门投资中国的基金,包括中国在基准权重中占30%以上的新兴市场和亚洲基金,权重仍然偏低,但它们对中国的名义敞口目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占我们基金追踪领域总资产管理规模70%以上的全球委托基金对中国的权重一直偏低,部分原因是中国在指数基准中的中性权重不够;对冲基金投资者的仓位趋势要清晰得多,他们对中国的净敞口比之前市场高涨期间积累的敞口减少了一半以上(占其全球总股票风险的百分比),如果市场情绪周期有所改善,他们可能会转向为增量买家。”高盛的分析称。
仍然看好消费
具体到投资主线方面,高盛认为主要有三条。
首先是政策宽松的受益者,包括服务/消费、电动汽车供应链、新基础设施、小巨人、房地产相关队列和新制造业,这些企业似乎处于获得潜在政策支持的有利位置。其次是人工智能(AI),可以重点关注硬件、半导体和应用领域的人工智能公司。最后,就长期风险敞口而言,国企改革和小巨人等中国特定主题的定价相对于它们的重新评级和增长前景似乎具有吸引力。
就行业而言,高盛重申对消费者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保险、媒体和零售的增持建议,反映出其对服务业主导的复苏继续持乐观态度。
摩根士丹利则称,行业配置上消费、零售相关占比较高。同时该机构对原材料行业、工业行业包括科技行业进行一些选择性的配置,这里面有基于中长期主题性投资的选择,也有短期,比如基建相关、或对工业生产相关触底反弹的预期。
瀚亚投资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投资机会仍保持乐观,包括医疗设备和半导体,这些板块符合中国实现科技自主的目标。此外,该机构也看好新能源、能源存储及信息安全等新经济产业。
标签: